甘肃食用向日葵分布区域:甘肃食用向日葵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区域,从东向西主要分布在白银市景泰县,武威市民勤县、古浪县,金昌市永昌县,张掖市山丹县、高台县、肃州,酒泉市金塔县、瓜州县,玉门市,嘉峪关市等地。
3、白粉病:近年所有区域均有发生,苍耳单丝壳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 Poll.,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引起。向日葵现蕾后期到开花期,在大多数田间都能发现。病症独特,很容易识别:叶面有一层灰白无光泽的覆盖物。开始时为单个圆形粉斑点,最后病斑连在一起布满整片叶子。叶面白粉层上的真菌缺乏菌丝生长。侵染严重的部位会早衰干枯,通常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受侵染更严重。
病原菌以闭囊壳在病残体越冬,春季气温回升后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孢子遇到适宜的条件发芽从表皮侵入,菌丝体在叶表皮不断扩展,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进行重复侵染。气温20~25℃,田间湿度较大,通透性不良,种子带菌等条件下容易感染。
预防:(1)轮作倒茬。(2)药剂拌种。(3)清除田间病残体。(4)增宽降密,改善田间通透性。(5)化学防治。
4、黄萎病:所有区域均有发生,向日葵感染黄萎病后,叶片发黄、干枯,严重减产,品质降低。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由真菌黄萎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感染,也有报道称大丽菌轮枝孢(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也是该病病原,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病初期叶片的叶肉组织褪绿,叶缘和侧脉之间发黄,后转褐,发病初期叶片常在被侵染一侧表现出萎蔫,俗称“半身不遂”。后期病情逐渐向上位叶扩展。发病重的植株下部叶片全部干枯死亡,中位叶呈斑驳状,严重的花前即枯死,湿度大时叶两面或茎部均可出现白霉。病株維管束呈褐色,横切面可见褐色环状。感病严重的植株髓组织变黑,有一层小的黑色微菌核(microsclerotia)。
病原菌在土壤、病株残体及种子中越冬,种子可带菌。
以菌丝体或子实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开春与根接触后,子实体开始萌发并侵入根系。病菌到达主根和茎基部,产生毒素扩散至叶片,造成叶边缘黄化,叶脉间出现坏死病斑,直到花盘和子实。
预防:(1)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当前最主要最有效的预防措。(2)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3)病残株清除出田间烧毁。(4)药剂拌种 :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按种子量的0.5%拌种。
5、向日葵褐斑病:分布广泛,在主栽区域均有发生,向日葵壳针孢(Septoria helianthi Ell.et Kell.),属半知菌亚门。该病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染病 叶片上生近圆形褐色病斑,外围生有黄色晕圈,病斑背面灰白色。成株叶片染病的病斑呈多角形,褐色,也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上生出小黑点。多雨潮湿,病斑易脱落或穿孔,发病重的病斑融合,整个叶片枯死。茎和叶柄染病, 病斑褐色狭长条状。
病菌以球形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内越冬,在土壤中能存活4-5年。残留在田间或混杂在种子间的病残叶是该病的初侵染来源。分生孢子器吸水膨胀后,散出大量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幼苗下部叶片。下部叶片发病后,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又可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向上部扩展。病菌发育要求较高的温度,最适为22-28℃。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差、排水不良、 低洼地发病重,连作地、黏土及追施氮肥过早过多发病重。
预防:(1)轮作。(2)选用抗性品种。(3)清除病残体。(4)药剂防治。
1、锈病:主要由真菌 Puccinia helianthi 引起,甘肃省常见病害,整个河西种植区域及相邻的阿右旗种植区域均有发生,不同年份发生程度有差异。发病后防治不及时可减产30-50%甚至绝收。叶片、叶柄、茎秆、葵盘等部位染病后都可形成铁锈状孢子堆。初感染一般在田边地头点状发生,逐步向内扩散,一般在现蕾期开始即可感染,叶背呈现堆积杯状褐色菌。高温与湿度是发病的必要条件,故多发生现蕾到籽粒膨大期。入秋天冷后,褐色菌杯转为黑色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过冬。
锈病可在向日葵上完成生活史,病原菌在植株上以菌丝越冬(厚壁休眠孢子),这些孢子在来年春季萌发产生担孢子,初次侵染自生苗和野生向日葵及杂草,产生性孢子(一般在叶背面)和锈孢子器,一般发生在叶表面。锈孢子靠风传播到其它向日葵植株上,产生黄色夏孢子。夏孢子阶段可引起锈病的重复侵染。后病部生出许多黑褐色的小疱,即病菌冬孢子堆,散出黑色粉末,即冬孢子。在气候适宜或多雨条件下,发病迅速,危害严重田块可以造成减产或者绝收。
预防:现蕾期到开花期是预防的关键时期,经常深入田边地头观察叶片背面,发现叶片背面刚开始染病即出现发病中心时及时用药预防。(1)、注意田间卫生,清除病残株,深耕深翻。(2)、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壮苗,勤中耕,清除田间自生苗,合理增施磷、钾肥。(3)、发病初期吡唑杀菌剂喷施隔7天左右一次,防治2-3次。
2、白锈病:由真菌Albugo tragopogonis 引起。典型叶斑症状:叶背有一层暗白色的孢子体,白锈病也在茎部,叶柄,萼片,花盘背面发生在茎部,叶柄与盘背的病斑呈黑色瘀状斑痕。
白锈病以卵孢子在病残体、土壤中、种子上越冬,卵孢子萌发后菌丝入侵寄生于向日葵细胞间,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孢子堆,破表皮而外露,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随雨水、风反复再侵染。发病条件与病源基数、温度、湿度相关,病源多,多雨湿度大,11-26℃易感染。
预防:(1)轮作倒茬。(2)改善种植模式,加宽行距,大小行种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3)清除田间病残株。(4)化学药剂防治,可采用甲霜灵等药剂防治。
6、向日葵黑斑病: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helianthi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为害叶、茎和 花瓣。叶片染病,首先侵染下部叶片,再向上部叶片蔓延,斑点最初呈水渍状,逐渐变为角形,中心为深褐色,边缘为淡褐色。初期病斑外围有黄色晕圈呈暗褐色圆形病斑,大小5-20mm,病斑上有时现同心轮纹,中央生出灰色至灰白色的霉状物,邻近病斑常相互融合。叶柄染病,圆形至椭圆形或梭形黑褐色病斑,严重的叶柄干枯。茎部染病,发生椭圆形至梭形长斑,黑褐色,由下向上蔓延,互相接连,使茎杆全部变褐。花托染病,生凹陷圆斑,花瓣染病,通常产生小褐色斑,葵盘染病,生圆形至梭形具同心轮纹的褐色至灰褐色斑,中心灰白色。
病菌以菌丝在种子或病残体内安全越冬,并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病菌在土壤中能保持3~4年的生活力。植株初次感染发病后,在天气潮湿的条件下,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可进行多次再浸染。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潜育期2-13天。病害流行与雨水有直接关系。温暖且多雨的年份有利于向日葵黑斑病的流行为害,连作地向日葵易发病。
预防:(1)选用抗病品种,是提高田间抗病性的主要措施。(2)秋季深翻地,消灭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3)轮作倒茬。(4)种子处理 用50%福美双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也可用60℃热水浸种10分钟。(5)发病初期及时喷施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7-10天1次,喷2-3次。
病虫草害类型:影响向日葵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虫草害有:侵染性病害:主要有菌核病、黄萎病、锈病、白锈病、白粉病、黑斑病、褐斑病等。主要虫害有金针虫、蓟马类害虫、向日葵螟。主要杂草有寄生性杂草列当、藜科植物、禾本科植物、旋花科植物、豆科植物等。
7、菌核病:向日葵菌核病在甘肃全区域均有发生,长期连作,品种单一危害加重,多年连作SH363以后菌核病发病率明显增加,危害较为严重的是根腐型和盘腐型。病原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核盘菌属(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常见的有根腐型、茎腐型、盘腐型3种类型,叶腐少见。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2-22℃,湿度为80%以上;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8-26 ℃,湿度为100%。所以在向日葵开花至成熟期如遇连续低温多雨天气,则盘腐发生严重。连作或前茬为豆类、瓜类等的地块发病重;低洼潮湿、通风不良或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也重。侵染循环:
· 根腐型: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上越冬。当向日葵种在菌核附近时,菌核受刺激萌发后形成菌丝体侵染向日葵侧根。真菌沿根系生长至主根,再进入茎部。行内植株的根系相互接触,从而使真菌能在行内植株间扩散。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在开花后发病为多。初期症状包括突然萎蔫,近地面茎基部有典型的病斑,植株在4-7天就会萎蔫致死。近地面茎基部病斑由浅褐色到深褐色,最后可能缢缩。土壤非常潮湿的条件下茎基部可能会被白色菌丝和硬质黑色的菌核覆盖,菌核是无规则状的结构。
· 茎腐病:如果土壤潮湿,表土上层里的菌核就能繁殖形成小的蘑菇状物体,为子囊盘。一周后或这些子囊盘就能产生子囊孢子。孢子可随风传播。因此,从来没发生过菌核病的大田也有可能被感染。病斑在茎杆的各部位都可发生,以中上部居多。病斑椭圆形,褐色,逐渐扩大,略具同心轮纹。病部以上的叶片萎蔫,病斑绕茎一周后,植株萎蔫死亡,病斑表面很少形成菌核。
· 菌核型盘腐:盘腐感染一般从孢子侵染花盘的花开始。花盘背面最初症状为花盘背面出现水渍斑点或出现褪色斑块,扩展后可达全花盘,组织变软腐烂,湿度大时长出白色菌丝,最后形成黑色菌核。病部可蔓延到花盘正面,菌丝密生于籽粒间,形成“井”形黑色菌核网覆盖花盘。籽粒症状不明显,危害严重时果皮白色,易裂碎,籽仁褐色。长期连作,高感品种,高温高湿,连阴雨天气是盘腐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 叶腐型:发病叶片初生水渍状病斑,后变为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迅速蔓延至全叶,天气干燥时病斑从中间裂开穿或脱落。该类型在甘肃区域发生较少。
菌核病预防:(1)与禾本科作物轮作。(2)将病株和落地的病花盘、籽粒等病残体清除出田间深埋或烧毁,收获后深翻士地,以减少菌源。(3)秋冬灌水,可以冻死部分土壤中的病源。(4)种植耐性病品种,目前还没有高抗菌核病品种,不同的品种耐性有差别。(5)种子处理:用50%腐霉利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拌种。(6)药剂防治:气候条件适宜菌核病大发生时,防治效果不理想。一般年份可以在开花后喷施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或40%的纹枯利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或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
1、金针虫:金针虫为地下害虫,在甘肃区域不同的地块和年份发生程度差异很大,也与土壤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有关,多数情况下为某一地块发生严重。对向日葵的危害以幼虫危害最大,老熟幼虫体长约23 mm,宽约1.3 mm,体细长圆筒形,淡黄色有光泽。甘肃武威等地大多3年完成1代。世代重叠,多态现象明显。越冬幼虫活动较早,当10 cm土温达到4.8℃时,幼虫就开始上升到表土层为害。主要在向日葵的发芽出苗期危害幼茎和生长点,引起不出苗或幼苗死亡,造成缺苗。
预防:(1)有机肥进行充分腐熟。(2)播后结合除草剂封闭随水冲施杀虫剂。
2、向日葵螟:为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危害向日葵和野生菊料植物的花盘和种子。幼虫体长约18毫米,淡黄灰色,腹面浅黄绿色,背面有3条暗色或淡棕色纵带,头部淡褐色,前胸盾板淡黄色,气门黑色,腹足趾钩为双序整环。向日葵螟一年发生2代左右,世代重叠,幼虫有4个龄期,l~2龄幼虫啃食筒状花,3龄后沿着葵花籽粒的排列缝隙蛀食,幼虫蛀入花盘后,由外向中心逐渐延伸,将种仁部分或全部吃掉,形成空壳或深蛀花盘,在花盘内蛀成很多隧道,花盘籽粒上吐丝结网粘连虫粪及碎屑,状如丝毡,据此可识别葵螟为害。被害花盘遇雨后多腐烂发霉,严重降低产量和品质。
预防:向日葵螟的危害近年表现为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区域差别很大,有的年份有的区域或地块危害较大,有的年份危害较轻,可结合当地植保部门的虫情预测预报采取适宜措施科学防治。 (1)性诱剂在向日葵现蕾初期,每亩放置2个。(2)赤眼蜂在向日葵开花初期悬挂赤眼蜂卡,每亩放蜂6~8万头,分4次放蜂,在向日葵开花初期开始放蜂,每隔5天放一次。(3)Bt可湿性粉剂,在向日葵开花初期,用背负式喷粉机每亩用粉300~400克进行喷粉。(4)调节播期:使向日葵开花期避开成虫盛发期,减少成虫在葵盘上的产卵量,进而减少幼虫对葵盘的危害。(5)频振式杀虫灯的诱杀:安置频振式杀虫灯,可诱杀大量的向日葵螟成虫。(6)烟雾剂防治成虫:在成虫盛发期的夜间8~9时,用喷烟机施放烟雾剂1~2次。使用20%杀灭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每公顷300毫升。
3、棉铃虫:鳞翅目,夜蛾科,主要危害棉花、蔬菜、玉米、向日葵等作物,近年棉铃虫的危害增加,在主产区武威市、酒泉市均有发生。一般一年2代,有又不完全3代,6月中旬第一代幼虫危害高峰,7月中、下旬第一、二代幼虫在向日葵危害严重,在向日葵现蕾后危害较大,造成花蕾、管状花及幼嫩籽粒受损,影响产量和品质。暖冬多雨年份虫源基数多,利于发生。
预防:(1)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2)BT可湿性粉剂。(3)化学药剂防治,结合农业植保部门虫情测报,卵盛期和孵盛期达到防治标准及时防治,可采用甲维盐、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防治。
4、向日葵蓟马类害虫:危害向日葵的蓟马总称。常见种为花蓟马和西花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通过其锉吸式口器,吸食向日葵叶片、花、幼嫩籽粒的汁液。近年来有人认为蓟马类害虫危害是向日葵籽粒锈斑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蓟马类害虫的防治,可以有效减轻向日葵籽粒锈斑的发生,提高商品性和产品价值。蓟马喜欢温暖、干旱的天气,其适温为23℃~28℃,适宜空气湿度为40%~70%;大雨后或浇水后致使土壤板结,使若虫不能入土化蛹和蛹不能孵化成虫。蓟马在西北地区年发生6-8代。蓟马成虫羽化后2-3天开始交配产卵,全天均进行。卵单产于花组织表皮下,每雌可产卵77-248粒,产卵历期长达20-50天。蓟马对向日葵花及幼嫩籽粒有明显的趋性,每年向日葵开花和籽粒膨大初期,是蓟马危害形成籽粒锈斑的关键时期。在甘肃省河西各区域危害严重,特别是金昌、张掖等区域危害尤其严重,影响产品品质。
防治:(1)轮作倒茬,避免重迎茬。(2)清理田间病残体、杂草,前茬作物收获后,清理田间杂草及前作残茬,带到田外集中处理;早春清除田间地埂的杂草,尤其是甘草、苦豆子以及苦荬菜等显花杂草或对其喷施杀虫剂,降低早春蓟马种群数量。(3)耕翻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和平整耕地。(4)秋冬灌,秋冬气温下降后进行秋冬灌,破坏蓟马越冬场所,降低病虫基数。(5)种子处理,选用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以制剂量400-700ml/100 kg种子进行包衣处理。(6)药剂防治,苗期防治田埂杂草上的蓟马,花期前防治向日葵叶片上的蓟马,可选择兼具杀虫杀卵作用的药剂,22%螺虫乙酯﹒噻虫嗪悬浮剂30 mL/667m2~40mL/667m2、30%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10 mL/667m2~20 mL/667m2或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10 mlL/667m2~20 mL/667m2等兑水均匀喷雾。花期防治选择60g/L乙基多杀菌素20 mL/667m2~40mL/667m2或50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10 mL/667m2~20 mL/667m2兑水均匀喷雾,防治田块及周边田块禁止使用对蜜蜂具有毒性的杀虫剂。非花期施药,选择晴天的早上9点之前或下午5点之后施药;花期施药,密切关注田间蜜蜂活动状态,在黄昏蜜蜂归巢后施药。
1、农田杂草:向日葵田主要有藜科杂草、禾本科杂草,豆科杂草,菊科杂草等,随着向日葵播种灌水后,陆续出土危害。
预防:(1)轮作倒茬(2)播前除草剂封闭。(3)播后随出苗水冲施除草剂。
2、寄生性杂草列当:列当(学名:Orobanche.coerulescens.Steph.)是列当科、列当属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危害向日葵的主要是向日葵列当(O. cumana Wallr)、紫花列当(O. coerulescens)、分枝列当(O. ramosa)等。我国有23个种,可以寄生在向日葵、番茄、烟草、杂草等植物上。全国向日葵主产区多有分布,新疆、东北危害严重,甘肃区域民勤、古浪等地,阿右旗危害严重。国际上已经出现的生理小种有A、B、C、D、E、F、G、H八各级别,但还有毒性更高的未命名的小种存在。甘肃的列当生理小种已经发展到E、F级别,各区域生理小种的分布有差异。株高10~50cm,一般每株寄生20—30棵,重者每株寄生100棵以上。每株花20~50朵,列当以种子繁殖,种子非常细小,繁殖量大。全寄生,没有独立根系,不能自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叶退化,无叶绿素,不进行光合作用,靠吸器寄生在向日葵根部,汲取向日葵根部营养生长。向日葵现蕾期萌发,被寄生后,体内营养和水分被列当吸收利用,致使植株生长缓慢,茎杆低矮细弱,花盘瘦小,秕粒增多,产量和品质降低,受害严重的花盘凋萎干枯。
预防:(1)倒茬,发生列当的田块,列当种子在土壤中存活年限大于3年,有报道大于7年。(2)制种地选择无列当田块,减少传染源。(3)选择抗列当品种,该措施是目前列当严重发生区域有效简便可行的预防措施。(4)选择抗除草剂品种,生育期喷施除草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