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基本信息
中文名:向日葵黄萎病
病原中文名:黄萎轮枝菌或黑白轮枝菌
病原拉丁学名: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old.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向日葵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
为害症状:
主要在成株期发生,开花前后叶尖叶肉部分开始褪绿,后整个叶片的叶肉组织褪绿,叶缘和侧脉之间发黄,后转褐;后期病情逐渐向上位叶扩展,横剖病茎维管束褐变。发病重的植株下部叶片全部干枯死亡,中位叶呈斑驳状,严重的花前即枯死,湿度大时叶两面或茎部均可出现白霉。
黄萎病田间表现的症状为:多开始从植株下层叶片显症。初期叶尖或叶缘局部组织膨压失调,青萎,也有发生在叶片中部的组织上,形状不规则,但边缘呈浸润状,黄化,褪绿叶组织迅速扩大,向叶内的脉间组织发展则期显症的组织坏死,变褐干枯,并逐次向叶内发展,最后叶片除主脉及其两侧叶组织勉强仍保持绿黄色外其余组织均变为褐色,焦脆坏死,易破碎,病叶皱缩变形。后期病株的全部叶片都显著病变,干枯焦枯,稍矮化。剖病茎观察,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叶两面或茎部均可出现白霉。该病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中越冬。种子果皮带菌,胚和胚乳不带菌。病菌在土中可长期存活。
病原形态特征
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old.称黄萎轮枝菌或黑白轮枝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不产生微菌核而形成黑菌丝,菌丝分隔、膨大,胞壁增厚形成厚垣孢子状至念珠状黑菌丝。在病部老熟分生孢子梗基部变暗色是其独有特征。分生孢子长卵形,大小3~7×1.5~3(μm),有时具1隔膜。生长适温20~22.5℃,高于30℃不能生长。此外有报道Verti-cilliumdahlia。Kleb.称大丽菌轮枝孢,也是该病病原。病菌休眠体为微菌核,是由菌丝分隔、膨大、芽殖形成形状各异的紧密的组织体,大小35~215×21~69(μm)。孢子梗常由2~4层轮枝和一个顶枝组成。每轮有小枝3~4根,每小枝顶生一至数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卵圆形,无色单胞,大小2.3~9.1×1.5~3.0(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中越冬。种子果皮带菌,胚和胚乳不带菌。病菌在土中可长期存活。播种后病菌从伤口或幼根直接侵入发病,潜育期一般为7天。病菌生长温度10~33℃,以23℃最适。重茬年限越长发病越重。低洼地、种植密度大易发病。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如长岭大棵、Sunbred277等。
(2)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3)病残株应清除出田间烧毁。
(4)药剂拌种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5%拌种,也可用80%抗菌剂402乳油1000倍液浸泡种子30分钟,晾干后播种。还可用农抗120水剂50倍液,于播种前处理土壤,每667m2用对好的药液300L。
(5)必要时用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500ml。
地理分布
近年东北的辽宁、吉林、西北的内蒙古、甘肃都有发生。
本文旨在为农民朋友传播更多详细、全面的知识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学习之用,谢谢关注三瑞农科!